刊物→诗梦枫桦
第五十六期(2022年8月)
编委会
主任:沈家庄
委员:微言、程宗慧、陈良、冯玉、刘明孚、张冰
主编:陈良
副主编:冯玉、刘明孚、张冰
责任编委:
心漫(诗歌理论)
湄伊(传统诗词)
何蕾(新诗)
陈红韵(译诗)
张景晨(诗歌朗诵)
郭飞(诗词吟唱)
目录
临江仙•陈瑞林、施玮、黄宗之、崔淼淼四文友自美访温,喜而作。
By J. Michael Yates, Chinese Translation by Hongyun Chen
by Leonard Cohen, Chinese translation by Hongyun Chen
By John Clare, Chinese Translation by Sheng Kun
By Jiazhuang She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Mark Y. Wong
& Anna K. Kelly
************************************************************
诗歌理论
洛矶山词话
尺水兴波 小题大做
——小议文征明的咏雁词
作者:沈家庄
万里南来道路长,更将秋色到衡阳。
江湖满地皆矰缴,何处西风有稻粱。
随落日,渡清湘,晚鸦冲突不成行。
相呼莫向南楼过,应有佳人恼夜凉。
——文征明 鹧鸪天•咏雁
咏雁之作,历来不少。较著名的,有杜牧的《早雁》、苏东坡的《卜算子•定惠院作》。这两首都是通过咏雁托物寓意。前者咏边地人民流散之苦,叹世忧民;后者咏己之飘零寂寞,寄清高幽素。
文征明此词,咏雁的生存危机,深潜人世祸患无常之忧,结以佳人独处之苦,感慨凄凉。前二句概写秋雁万里南飞,历尽长途逆旅劳顿,年年携带秋色抵达衡阳。起调平实,境象开豁。又关合词人隐居衡阳的事实。“江湖”句陡作翻腾,强调大地到处布满杀机,北雁南来,凶多吉少。“矰缴”,古代用来射猎的、尾端系生丝绳的箭。接下写南来秋雁不仅被杀机包围,而且无“稻粱”可供觅食。杜甫诗“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词人化用杜诗,谓秋雁欲谋稻粱而不可得,前途惟危。至此,透过寒雁,人们仿佛看到一位进退维谷、在险恶陷阱间徘徊、衣食无靠的古代文人形象。
尽管世途艰难,南去的决心却不可更改。雁群仍然“随落日,渡清湘”,这是候鸟的执著追求,也是身不由己的选择。然而和平无争的雁群,却又遭到“晚鸦冲突”,以致乱了雁阵。“鸦”与“雁”同为飞禽,因雁陷入困境,鸦也来欺,进一层写秋雁遭遇的危难。此境界,启人联想人类间的纷争。平实写来,寓意颇深,情绪颇痛。结拍二句,写雁群相呼叮嘱,莫过南楼,恐增添“佳人”“夜凉”悲苦。替人设想,忠厚缠绵,既将雁情与人情绾合,又表达出词人一片悲天悯人之心。
同情心,乃人类最可珍视的情意,落拓悲怆的秋雁尚有之,人何能无?此结,虽用前人佳人南楼之思、盼鸿雁传书的传统命意,却以秋雁相呼莫过南楼的角度表现。别出心裁,翻出全新境界。此作措辞清淡,节奏流走,在咏雁的寻常话中,突出秋雁的生存危机,暗含愤世嫉俗之叹,深潜人世惟危之忧。尺水兴波,小题大作,具唐人绝句韵邈神远的特点。词中有我,这该是咏物词成功的要诀。
诗的意象与情趣
作者:朱光潜
诗是心感于物的结果。有见于物为意象,有感于心为情趣。非此意象不能生此情趣,有此意象就必生此情趣。诗的境界是一个情景交融的境界。这交融并不是偶然的,天生自在的,它必须经过思想或心灵的综合。在希腊文中“诗”的字义为“制作”,诗都要“作”,而这“作”是思想的运用。
人类思想大约可分为两个类型:一是艺术型的思想,运用具体的意象,一是科学型的思想,运用抽象的概念。意象是个别事物在心中所印下的图影,概念是同类许多事物在理解中所见出的共同性。比如说“树”字可以令人想到某一棵特别的树的形象,那就是树的意象,也可以令人想到一般叫做“树”的植物,泛指而非特指,这就是树的意义或概念。人类思想演进的程序是先意象而后概念。原始民族和婴儿运用思想多着重实事实物的图影,开化民族和成人运用思想才着重凡事凡物的关系条理。我们想到“重”,原始民族想到山石;我们想到“慈爱”,原始民族想到“鸟哺雏”。这恰巧也就是情与理的分别:意象容易引伸情感,概念容易引生理解。诗与科学的不同也就在此。科学推求普遍的真理,以概念为基础;诗创造个别的意境,以意象为基础。科学是推理,是理解的事,诗是想象,是情感的事。
意象容易引生情感,却也不一定就能引生情感。举头向外一望,我看见房屋、树木、道路、人马等等,在我心中都印下意象,可是,我对它们漠然无动于衷,它们没有感动我,对我可有可无,我不加留恋,它们就没有成为诗的境界。但是,这些寻常事物的意象也可能触动我的某一种心情,使我觉到在其他境界不能觉到的喜悦或惆怅,使我不得不在它上面流连玩索。如果我把那依稀隐隐约约的情与景的配合加以意匠经营,使它具体化,明朗化,并且凝定于语言,那就成为诗了。杂乱的、空洞的意象的起伏只是“幻想”(fancy),完整的意象与完整的情趣融贯成为一体,那才是“诗的想象”(poetic
imagination)。诗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其中,血不能离肉,形不能离体,为了了解的方便,我们加以分析,才显见出意象情趣和语文三个不可分割而却可分别的要素。我们姑且随意举一首短诗为例来说明,比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在这首诗里,我们一眼就看到的是语文——四句五言。这二十字有音有义。就音说,它有一种整齐的格律,声与韵组成一种和谐的音乐,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如果细加玩索,这音乐也很适合于诗所要表现的情调。就义说,它写出一些具体事物的意象,如“玉阶”“白露”之类。这些意象可以个别的用感官知觉去领会。温度感在这首诗中最显著,多数意象都令人觉得“清冷”。其次是视觉,玉阶、白露、水精帘、秋月等都有看得见的形状色彩。“生”“侵”“下”“望”四个动词可以起筋肉运动感觉。“生白露”与“下水精帘”还可能有听得见的声音。不过乱杂拼凑的意象不能成诗。这里的许多意象是都朝着一个总效果生发,它们融成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境界,可以看成一幅画或一幕戏。这戏里分明有一个主角,一个孤单的女子;一幕颇豪华的背景,铺着玉阶挂着水晶帘的房屋;一种很冷清的气氛,白露,深夜,水晶,秋月;一段很生动的剧情,一个孤单女子怀人不寐,在玉帘上徘徊到深夜,等到白露湿了罗袜,寒冷难禁,才放下水晶帘,进房了仍不肯睡,一个人在望那玲珑的秋月。如果我们朝她那内心一看,那里的剧情还更紧张热闹。幕后显然还有一位未出台的男子,她和他在过去还有一段耐人猜想的姻缘,于今情形改变了,反正他已去了,留下她一个人在那里重温旧日的记忆,感伤今日的凄凉,怅望来日的离合,而白露,秋月又那么清寒得可爱。这一切形成一个生动的境界,一个完整的意象。我们如果不能把情景看得一目了然,就无人了解这首诗;可是如果只把它看得一目了然而无动于衷,有它不足喜,无它不足惜,那也就还没有了解这首诗的深微。诗人本要借这完整的意象传出他称为“玉阶怨”的那种情感,我们必须了解这“怨”的意味,才能了解这首诗。情感不是纯然可凭理智了解的。“了解”情感势必“感受”情感。我们必须设身处地,体物入微,在霎时中丢开自我,变成诗所写的那位孤单女子,亲领身受她的心境的曲折起伏,和她过同样的内心生活。凡是诗的了解都必须是“同情的了解”(sympathetic
understanding),不同情决无从了解,起了同情的了解,诗的目的与功用才算达到。
这里,意象与情趣的关系如何呢?严格地说,它们并不是两回事,意象中就寓有情趣,情趣就表现于意象。比如这首诗题的“玉阶怨”而全诗却不着一“怨”字,但是句句都在写怨。凡是表示(非表现)情绪的字样,如“悲”“喜”“爱”“怨”“兴奋”“惆怅”之类,都很抽象而空洞。比如说“喜”,你向人说“我欢喜”,人只能用理智了解这句话的普泛的意义,那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喜的情境不同,喜的滋味也就不同。从前人有一首状“喜”的打油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虽不是好诗,却可说明这个道理。你只说你喜欢,而没有说出你为何喜欢,以及如何喜欢那个具体的情境,人不知道那是“久旱逢甘雨”的喜还是“他乡遇故知”的喜,他就茫然无凭,不能起同情的了解。我说这首诗也还不是好诗。因为四句各言一境,随便拼凑,不能看成一个完整的意象。而且每句只是一个标题,“如何喜”还是没有写出来,诗中看不出写诗人的性格,所以仍是空洞的。像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离乱时人忽闻乱定准备还乡,整个的具体情境活跃如在目前,才是表现喜的好诗,才能引起同情的了解。
诗以具体的意象表现具体的情趣。具体的意象必是一个活跃的情境,使人置身其中,便自然而然地要发生那种具体的情趣。造出一个情境来打动情趣,道理有如行为派心理学家所谓“条件造成的反射”(condition d
reex))。呵着痒处(条件),自然感觉到痒(反射)。“譬如饮水,冷暖自知”。空谈冷暖而不叫人亲自饮水,他所了解的就不是饮某水的某种特殊风味的冷暖,诗不告诉人冷暖,而只请人饮水去自知冷暖。情趣譬如冷暖,饮水譬如观照意象。
生命生生不息。希腊哲人有“抽足急流,再插足已非前水”的妙喻。每首诗所写的境界与情趣惟其是活的,具体的,所以是特殊的、“只此一遭的”(unique)。世间有不少女子因为孤独而生愁怨,可是各有历史背景,各有怀抱,愁怨不能完全相同。《玉阶怨》是只有李白所写的那二十个字所能写出的那一种怨。换一个情境,换一个说法,意味就完全变过。从此可知诗不但不能翻译,而且不能用另一套语言去解释。诗本身就是它的唯一的最恰当的解释。翻译或改作,如果仍是诗,也必另是一首诗,不能代替原作。
诗是一种对于生活的体验与玩索。无情趣(这就无异于说无生活)不能有诗,有情绪者却也不一定就有诗。许多人自以为有“诗意”,只欠一副表现的本领。其实那“诗意”还是一种幻觉,至多也只是一种依稀隐约的萌芽。要它真正成为诗,必定要经过意匠经营使它明朗化。这明朗化就是具体的情趣见于具体的意象。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得好,诗起于“由于沉静中回味起的情绪”(emotions
recollected in tranquillity)。感受情绪是实际人生的事,回味情绪才是艺术的事。感受是能入,回味是能出。由感受到回味是由自我的地位跳到旁观者的地位,由热烈的震动变为冷静的观照。在这回味之际,情绪就已连发生情绪的境界在一起想,就多少已化为意象。就在这回忆中,那情绪与境界的浑整体经过熔化和洗炼,由依稀隐约而化为明朗确定。所以这回味就是批评家所谓“创造的想象”。
如果我们把原来感受的那种生糙自然的情绪叫做第一度情绪,回味起来的情绪叫做第二度情绪,它们的分别可以这样判定:第一度情绪如洪水行潦,拖泥带水;第二度情绪如秋潭积水,澄清见底;第一度情绪有悲喜两极端中各种程度的快感与不快感,第二度情绪悲喜相反者同为欣赏的对象;第一度情绪起于具体的情境而那具体的情境却不能反映于意识,意识全被情绪垄断住了,第二度情绪连着它所由起的具体的情境同时很明确地反映于意识,是一个情景交融的境界。总之,第一度情绪是人生,是自然;第二度情绪是想象,是艺术。艺术凭借自然,却也超脱自然。它是根据自然而另外建立的一个意象世界(ideal world)。就有所凭借而言,它是写实的,就另有所建立而言,它是理想的,超现实的。它是人生的反映,也是人生的弥补。
一般人有情趣而无诗,原因在有自然而无艺术。有感受而无回味,能入而不能出。情绪离着意象而孤立空悬。一切诗都必须经过感受阶段,在“自我”中渗透一番;一切诗也都必须经过回味阶段,跳出“自我”的圈套,得到一个可观照的意象。所以一切诗都必同时是主观的与客观的。纯然主观的诗与纯然客观的诗于理都不能存在。物与我固然有一个分别,诗或是写亲身感受的,或是写观照于物的。一般人把前者称为主观的,后者称为客观的。其实写主观的经验必须能出,写客观的经验必须能入。一则化主为客,一则化客为主,同是相反者的同一。比如班婕妤写《怨歌行》是写自己,可是她是“痛定思痛”,把自己的身世当作一部戏去看,才看出她自己恰像秋风中的纨扇,这纨扇的意象就表现出她的情绪。李白写《玉阶怨》是写旁人,可是他也必须在想象中亲领身受那孤单女子的心情,才明白她的“怨”是起于那么一个情境,有那么一种风味。
尼采讨论希腊悲剧,说它起于阿波罗(日神,象征静观)与狄奥尼索斯(酒神,象征生命的变动)两种精神的会合。这两种精神完全相反,而希腊人能把它们融会于悲剧,使变动的生命变为优美的形象,就在这形象中解脱生命的苦恼。尼采以为这是希腊智慧的最高的成就。其实不但在悲剧,在一切诗也是如此,情绪是动的,主观的,感受的,狄奥尼索斯的;意象是静的,客观的,回味的,阿波罗的。这两种相反精神同一,于是才有诗。只有狄奥尼索斯的不住的变动(生命)还不够,这变动必须投影于阿波罗的明镜(观照),才现形相。所以诗神毕竟是阿波罗。
(原载于《文学杂志》第2卷第10期,1948年3月)
【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六届常务委员。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学者。他的研究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朱光潜著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变态心理学》、《谈修养》、《克罗齐哲学述评》、《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艺文杂谈》等。翻译了柏拉图、克罗齐、黑格尔、莱辛、维柯等人的论著。
《孟子》弈秋诲棋中鸿鹄的历史审美价值研究
作者:周苇风
摘要:《孟子•告子上》弈秋诲棋故事中,那个“思援弓缴而射之”的学棋者是“放心”,是心溢出体外,随飞鸟远游去了。如果有“心藏神”的观念,心既随鸟而去,神自然如影相随,这就是《淮南子》所说的“心有所至,而神喟然在之”。或认为神游即魂游,那么飞鸟带走的就不是这个人的心,而是这个人的灵魂。摆脱现实的羁绊是“鸿鹄之志”的原初表达,文人则将“鸿鹄之志”审美化,借助“目送归鸿”的动作完成了以自由为指归的文学想象与寄意,寻找到了自身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想象;寄意;鸿鹄;心动;神游
想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本领,有些东西虽然不在面前,但我们能想象出它的具体形象来。古人对人类拥有想象这一能力感到非常神奇,对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究。古人对人之所以能有想象进行了种种揣测和解释,这些揣测和解释虽然还没有构成完整严密的思想体系,也未必有多少科学道理,但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一、先秦心动观念与想象空间的建立
《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孟子在这里明确指出,心是人类的思维器官,它具有思考、辨别、推理、判断等能力。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需要全神贯注,集中精力,这样思考才有效果。《孟子•告子上》:“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孟子认为,只有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才能学好下棋这门技艺。但问题是,心“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很容易受外界干扰而转移注意力。在孟子看来,“操心”对于集中精力至为重要。操,把持。操心,即对心要着意约束和控制。人心也像鸡犬一样,喜欢到处游荡。人心到外面游荡,便会远离人的本心。“人之初,性本善”,远离本心,也就意味着远离了人的本来的善性。孟子看重心的道德本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离娄下》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所谓存心,就是保存人的这种“恻隐之心”。《孟子•告子上》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反对心到外面游荡,主张将在外游荡的心找回来,这就是操心和存心的具体表现。在孟子看来,心的理想状态是不动,能做到不动心就可以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不受外界干扰了。与此同时,不动心也最容易贴近本心,利于存心。
孟子反对人心到外面游荡,当然是为他的心善论观点服务的。不过,因为专心致志是认真思考的保证,对此很多人深有体会,所以主张不动心在先秦时期并非孟子一人。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曾自豪地宣称自己“四十不动心”,同时称告子先他不动心。管子也认为心有安定的必要,《管子•内业》说:“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 又说:“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 《管子•心术下》也说:“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 又说:“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 在管子看来,心定不仅是身体健康的保证,也是国家安定的根本。老子也不赞成内心纷乱,《老子》第十二章指出“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老子》第三章主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无论操心也好,存心也好,安心或不动心都需要主体付出一定的努力,刻意为之才能做到。这就从问题的另一个方面说明,其实心是最不容易安定的。对此孟子本人也有清醒的认识,他在《孟子•告子上》引孔子之言云:“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出入无时,莫知所向”才是心的正常状态。
《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道、德、仁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刻意为之。志、据、依都有努力保持的意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存心。唯有游,朱熹《论语集注》说“玩物适情之谓”。《说文》:“游,旌旗之流也。”旌旗流苏,风中不定,故游引申为来往不定。游就是动,就是不固定,“游于艺”就是游心于艺。《论语•子张》载子夏之言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相比,“游于艺”是小道。“致远恐泥”,对小道的“艺”不必那么认真努力为之。换句话说,“游于艺”不是存心,它所追求的是率意适情,也就是不勉强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庄子的人生美学中,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任情适性,因此对于心灵向外溢出自然不愿予以约束。《庄子•人间世》这样说:“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 “乘物以游心”也就是心与物游,心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游心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乘物以游心”也道出了心喜旁骛的特性。
从训诂学的角度看,“乘物以游心”的“乘”当然是《庄子•逍遥游》中“乘天地之正”的乘,乘训为顺。但对于“思援弓缴而射之”的学棋者而言,心被鸿鹄带走了,“乘物以游心”无疑开启了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撇开庄子的本意,对于“乘物以游心” 我们不妨这样理解:心与外物自由地私奔了,而且私奔得兴高采烈。“乘物以游心”突破了时空对肢体的限制,心驰神往,浮想联翩,将心带入了一个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想象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乘物以游心”就是物诱使心灵离体出走,心灵从中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孟子•告子上》中那个向弈秋学棋的人,他首先是被窗外飞过的鸿鹄所吸引,于是有了“援弓缴而射之”的想法。他虽然身体未动,却可以想象出一系列的画面:鸿鹄高翔,追奔驰逐,弯弓射箭,说不定还有烹煮饮酒之乐事。“心之官则思”,心本来应该凝聚于棋,但那个向弈秋学棋的人“思援弓缴而射之”,心似乎被飞鸿带走了。
就人的想象来说,有时候是被动的,比如受外界影响不由自主地胡思乱想。有时候却是主动的,如努力回忆过去的事情便是如此。庄子的逍遥游也是一种想象,是努力空想出来的精神世界。《庄子•人间世》有“坐驰”一说,成玄英疏:“苟不能形同槁木,心若死灰,则虽仪容端拱,而精神驰骛,可谓形坐而心驰者也。” 坐驰可以理解为心游于外,人心到外面游荡。逍遥游则是心游于内,游心内运。有学者认为庄子的逍遥游与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所谓的“退居内在城堡”类似。当现实世界将所有道路都堵塞后,对大多数人来说,退回到自身便有着不可抵挡的诱惑。庄子在“乘物以游心”失去效用后转而乞灵于“游心内运”,在“内在城堡”里营造出一个逍遥境界。在心动观念基础上,通过“心与物游”和“游心内运”这两种方式,古人在自身内部和外部搭建起两个想象的空间。
《礼记•大学》说“心不在焉”。心既可以固定不动,又可以溢出体外游荡,这在先秦时期已经是非常流行的一个观念。先秦诸子有的主张存心,有的主张放心,对存心和放心的争论也正是建立在“心动”这样的观念基础之上。《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在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在江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这是用音乐的形式想象高山和流水。《毛诗序》:“在心为志。” 俞伯牙鼓琴时,或志在高山,或志在流水,意思就是心溢出了体外,徘徊游荡在高山流水之间。俞伯牙和钟子期的这种想象也是以“心动”观念为基础的。
二、神魂观念与达至想象的其他路径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心不仅可以游于万仞,也可以周游四海。《庄子•让王》载中山公子牟之言:“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 《淮南子•俶真训》也有相似的话:“是故身处江海之上,而神游魏阙之下。”《庄子》“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游荡于魏阙之下的是心;《淮南子》“身处江海之上,而神游魏阙之下”,游荡于魏阙之下的是神。《淮南子•俶真训》:“夫目视鸿鹄之飞,耳听琴瑟之声,而心在雁门之间。一身之中,神之分离剖判,六合之内,一举万里。” 在描述目送归鸿、耳听琴瑟的心理活动中,随飞鸿、琴瑟自由飞翔的不仅仅有心,还有神。也就是说,神也像心一样,具有自由活动的能力。
《灵枢•大惑论》:“心者,神之舍也。”《素问•宣明五气》也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 从以上表述来看,心如一室,而神居其中,所以《管子•心术上》说:“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不留处。” 既然神藏于心,当心远游的时候,神自然会如影相随,因此《淮南子•俶真训》说:“心有所至,而神喟然在之,反之于虚,则消铄灭息,此圣人之游也。” 按照《素问•宣明五气》“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的说法,神与魂、魄各有所属,神游就是藏于心的神随心而游。然而《左传•昭公七年》却说:“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 又《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 按照《左传》的说法,魂魄并非如《素问》所说分属肺、肝,而是和神一样居于心中。既然魂魄亦居心中,心、神远游时魂魄自然也随之而去了,所以《灵枢•本神》说:“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入者谓之魄。”
古人对心、神、魂的看法不一致,对于神游的理解也就有出入。《庄子•齐物论》:“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寐为睡,觉为醒。《列子•周穆王》:“神遇为梦,形接为事。” 晋张湛注引《庄子》:“其寐也神交,其觉也形开。” 据此可知,《列子》所谓的“神遇”“神交”,实际就是《庄子•齐物论》中的“魂交”。《庄子•齐物论》中的“形开”也就是《列子》中的“形接”。“形接”是醒时状态,神交是梦中状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故国神游”意同魂归故里,言周瑜魂兮归来,重游当年的战场。“故国神游”中的神游即魂游,神指的就是灵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 又云:“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 “神居胸臆”意思当然是心藏神了。“志气”则源自《孟子•公孙丑上》:“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赵岐注:“志,心所念虑也;气,所以充满形体为喜怒也。”《南齐书•文学传论》:“属文之道,事出神思。” 又说:“蕴思含毫,游心内运。” 由此可见,神思之说源于“心藏神”这一观念。
不在眼前的事物却能浮现在眼前,这到底是心游的结果还是魂游的结果?对此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宋之问《度大庾岭》:“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飞鸟闯入眼帘,引起人们的注意,心里掀起一阵波澜,不由得想入非非。同是由飞鸟引起的心理活动,仔细分析,人们的认识却大有不同。在孟子看来,这是“放心”,是心溢出体外,随飞鸟远游去了。如果有“心藏神”的观念,心既随鸟而去,神自然如影相随,这就是《淮南子》所说的“心有所至,而神喟然在之”。或认为神游即魂游,那么飞鸟带走的就不是这个人的心,而是这个人的灵魂。然而这在弗洛伊德看来都是白日梦,不过是人们的想象罢了。
梦是人类在睡眠状态下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自从人有了自我意识,就知道自己会做梦。梦具有不自觉性,梦的有些内容也过于虚幻和离奇,人们对梦发生的原因和机制至今还处在揣测和探索阶段。魂魄离身而外游,是中国古人对梦之产生原因的一种解释。《灵枢•淫邪发梦》云:“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论衡•纪妖》:“人之梦也,占者谓之魂行。”《太平御览》卷三九七《人事部•叙梦》引《梦书》:“梦者,象也,精气动也;魂魄离身,神来往也;阴阳感成,吉凶验也。……魂出游,身独在,心所思念,忘身也。” 古人认为,魂魄离体主要通过做梦的方式体现出来的,然而有时白天也会出现魂魄离体现象。《列子•周穆王》说梦有六候,其四寤梦。寤梦就是白日梦,又称“默存”。《列子•周穆王》言化人西来,周穆王执化人衣袖腾空而上,所及之处,仰不见日月,俯不见河海。周穆王意迷精丧,请化人还,“化人移之,王若殒虚焉。既寤,所坐犹向者之处,侍御犹向者之人。视其前,则酒未清,肴未昲。王问所从来,左右曰:‘王默存耳。’” 这是《列子》所描绘的白日梦。
梦产生的原因是睡眠中魂魄离体出游,白日梦则是人在觉醒状态下魂魄离体出游。既然都是魂魄离体,那么梦与白日梦还有什么区别呢?魂魄离体观念模糊了梦与白日梦之间的界限,混淆了现实和梦境的区别,这就促使人们严肃认真地思考一个形而上的问题:我们的现实生活是绝对真实的吗?自庄周梦蝶,人生常常被看作一场虚幻迷离的梦境,梦境则被当作另一种别样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感悟在中国深入人心,历代都有人生如梦相关主题的文学创作。梦极具开放性,梦境描写不受时空限制,也不必拘泥于细节的真实,文人可以随兴所发,托梦寄意。在中国,模糊梦与白日梦之间的区别,甚至将梦境与现实混淆在一起,不仅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方法,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
弗洛伊德将梦与白日梦区分得很清楚,他认为梦有两个共同特征:其一,“做梦时都处于熟睡状态。梦显然是睡眠期间的心理生活”;其二,“梦中的经历主要为视觉形象,虽然其中也混有感情、思想及其他感觉,但总以视觉形象为其主要成分”。而白日梦则是幻想的产物,“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由幻想所得的结构并不具备梦的两个共同特性”,白日梦“与睡眠的关系已与它们的名字相矛盾。至于梦的第二个共同特性,我们在它们那里既不曾经历也不曾幻觉到丝毫,而仅仅是想象出些许”,因为白日梦者“知道自己正在幻想,却不曾看见而只是以为而已”。关于白日梦,弗洛伊德曾举过一个典型的例子:有这么一个孤儿,他得到了你开给他的某个老板的地址,在那儿他可能会找到工作。在去那个地点的路上,他一边走一边做着白日梦。……他所幻想的可能是这样:他被录用了,很讨老板的喜欢,并且使自己成了老板的事业所不可缺少的人;他被领到老板的家中,同主人可爱的女儿结了婚;然后,他参与了经营业务,先是一名帮手,后来成了岳父的继承人。和弗洛伊德所举的这个例子相比较,《孟子•告子上》中随弈秋学棋的那个人,“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可不就是做了一个白日梦吗?
弗洛伊德认为白日梦起源于儿童的游戏。儿童的游戏行为是想象的产物,他们在想象中把游戏做得异乎寻常,游戏与现实之间拉开了一定距离,儿童的快乐欲望就在这似现实又不似现实的梦幻中得到了满足。人长大之后也未放弃对这种快乐的追求,“只不过是丢掉了游戏同实际物体的联系,而开始用幻想来取代游戏而已。他建造海市蜃楼,创造出那种称之为白昼梦的东西”。白日梦是一种创意,是想象的产物。诗人也好,作家也罢,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引人入胜,就在于他们具有非同凡响的想象力。当作家的想象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也就进入了梦幻般的状态,这时的作家差不多忘记了自己是在写字造句,完全沉浸在一个如梦似幻的世界里。这种创作状态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中被描述为:“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三、目送归鸿:鸿鹄之志的审美化表达
“鸿鹄之志”是一种什么样的志向?《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说得很清楚,他的“鸿鹄之志”就是取得富贵。陈涉起事数月,便自立为王,殿屋帷帐,深邃夥多,实现和满足了自己的富贵愿望。后人往往因陈胜首义而把“鸿鹄之志”拔高了,“鸿鹄之志”遂有了“志向高远”的意思。在大泽乡起事时,陈涉的确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似乎可以视作他“鸿鹄之志”的注脚,但若说陈涉为人佣耕时便有推翻暴秦的宏愿,却也言过其实。
吴均《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望反。” “鸢飞戾天者”自然指的是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人。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飞鸿” “薄霄”也是在政治上大展宏图的意思。所以,陈涉的“鸿鹄之志”也不能说没有一点政治上的企图,这起码不符合司马迁的写作用意。若没有当年将燕雀鸿鹄作对比的郁勃之气,恐怕陈涉后来也喊不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的豪情壮语。由此可见,从“鸿鹄之志”到“志向高远”原本有着内在的情感发展逻辑。然而,陈涉取喻鸿鹄的确是为了摆脱现实的羁绊,通过嘲笑燕雀来显示挣脱枷锁的强大力量和勇气。
《史记•留侯世家》载刘邦欲易太子,太子刘盈听从留侯张良的建议,卑辞厚礼请来了商山四皓。刘邦见太子羽翼已成,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对于刘邦来说,太子就像高飞的鸿鹄,自己已奈何不了他了。对于鸿鹄来说,一举千里,完全摆脱了控制,也就获得了极大的自由。《诗经•邶风》中的《柏舟》,作者因“觏闵既多,受侮不少”,希望摆脱人生困境,只是“静言思之,不能奋飞”。陈涉取喻鸿鹄,表达的正是这种人生诉求。然而像陈涉这样将鸿鹄之志付诸行动的人毕竟是少数,在困境面前多数人只能哀叹“静言思之,不能奋飞”。文人则将鸿鹄之志审美化,通过目送归鸿的方式寻找到了一个文人专属的精神世界。
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这样描写自己:“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陶渊明喜欢看高处,你看他端着酒杯,静静地凝视着院子里高高的树梢,内心的欢愉不知不觉展现在脸上。陶渊明还喜欢看远处,“倚南窗以寄傲”讲的是临窗而立,目光投向苍穹,无人打搅,可以想很多事情,也可以什么都不想,便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人。将目光尽力投向高处和远方,这两个姿势特别引人注目,并一再出现在陶渊明的作品中,如《和郭主簿》其一说:“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始作镇军参军经阿》:“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饮酒》其五更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高处和远处到底有什么使得诗人如此心驰神往?夫子自道曰:有飞鸟和白云。很多文人钟情于飞鸟和白云,李白在《独坐敬亭山》一诗中说:“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王维《终南别业》诗中也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白云也还是飞鸟留下的白云。
对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历代诗论家都不吝赞美之词。苏轼《东坡题跋》卷二《题渊明饮酒诗后》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惠洪《冷斋夜话》卷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浑成风味,句法如生成。而俗人易曰望南山,一字之差,遂失古人情状。”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东篱把酒黄昏后”句即来源于此。王国维《人间词话》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视作“无我之境”的代表。然而关于这两句到底好在何处,前人的解释非玄即虚。且不说苏轼的“境与意会”让人难以捉摸,即便是王国维的“无我之境”也使人如堕五里雾中。朱光潜先生就针对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发难说:“他的‘无我之境’的实例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没有经过移情作用,所以实是‘有我之境’。” 陶渊明自己倒也说过这两句的妙处,只是他的说法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妙处想说却说不出来,读者还是自己去体会好了。
陶渊明所谓的“真意”到底是什么?嵇康《赠秀才入军》一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玄是中国哲学里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老子》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西汉扬雄准《易》而作的《太玄》也说:“玄者,幽摛万类而不见形者也。” 在老子和扬雄那里,玄是万物之始的道,也就是幽暗深远、神妙莫测的最高本体。玄又指天空,《易经•坤文言》说“天玄而地黄”。天道俱高远,深不可测,非普通智慧可以理解。因此,嵇康所说的“游心太玄”不能仅仅理解为心系于道,其意蕴还指向了广阔无边的苍穹。目送归鸿,眼睛追随天空中的飞鸟,心自然也就摆脱了身体的束缚,随鸟飞向了无边的太空。嵇康是如何“游心太玄”的?归鸿显然是重要媒介。嵇康目送的归鸿上有没有一个仙人呢?如果有,那一定是嵇康自己的心神魂魄的化身。有意思的是,在崔颢的笔下真的出现了仙人,在大家的注视下乘鹤翩翩远去,留下千古徘徊的白云令人遐思。那个仙人我们不妨视作崔颢的心神魂魄的具象化,或者就是嵇康骑鹤来而复去。
飞鸟是古代文学经常使用的一个意象,“目送归鸿”作为一种独特的抒情方式不断出现在文人笔下。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王维《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开轩临颍阳,卧视飞鸟没。”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杜甫的《望岳》也说:“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常言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转瞬即逝的飞鸟身上寄托着文人追求自由的理想。陶渊明长期为“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所困扰和苦恼,当他将目光尽力投向高处和远方,便觉得心与物游,灵魂出窍,精神由此得到巨大的满足。灵魂摆脱了身体的束缚,心不再为形体所奴役,对陶渊明来说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欢愉,也是陶渊明一生的精神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的妙处在此,陶渊明所谓的“真意”也在此。
结语
孟子通过弈秋诲棋的故事阐述了“存心”的必要性。的确,排除外界干扰,做什么事都要聚精会神,《孟子•告子上》弈秋诲棋的故事一直在发挥着这样的教育作用。那个为窗外鸿鹄所吸引,“思援弓缴而射之”的学棋者,向来被作为反面典型警示着后人。然而,专心致志毕竟是一种精神负荷,好逸恶劳才是人的自然本性。任情适性不但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活努力追求的最终目标。一旦条件允许,谁还愿意将思想包袱一直背在身上呢?孔子不也说要“游于艺”吗?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一篇《本能与无意识》的论文中说道:“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遇见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打交道。”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显然就是一个原型,它反复以仰望高处和远处这样的动作出现在文人笔下,成为历代文人寄意澄怀的标准姿势。飞鸟和白云承载着文人自由理想,借助目送归鸿的动作文人完成了以自由为指归的文学想象。在“思援弓缴而射之”的学棋者身上,我们不仅要看到反面的教育意义,也应该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历史审美价值。
(原载于《中原文化研究》2020年第4期。)
【作者简介】周苇风,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文学博士,长期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五十多篇,出版学术著作有《楚辞发生学研究》《岭南先唐文学研究》《两汉文学与三楚文化关系研究》等,两次获得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
古体诗词联
君自黃河來
作者:Spark
君自黄河来,遗我双鲤鱼。
遥知形未变,莫向沧海居。
沧海龙蛇杂,风云掩太虚。
或有屠龙手,或有斩蛇夫。
龙蛇皆无奈,四海去踌蹰。
踌蹰能自已,海深身不浮。
怜我心性小,形单影愈孤。
池平波浪静,悠游尙自如。
一日大河去,狂涛卷巨舻。
将身与泥沙,千里走唏嘘。
远远望龙门,群鲤争觊觎。
过之以为龙,失之以为鱼。
过失皆应恐,为龙恐尤殊。
为鱼或无命,但能知前途。
渔人佛家子,未忍动刀屠。
遗我与府君,放我于滩涂。
见我旧时友,入我旧时庐。
从此谋自拙,不敢轻驰驱。
万物各有命,世事莫强图。
鲤身当自好,莫使化龙躯。
临江仙•陈瑞林、施玮、黄宗之、崔淼淼四文友自美访温,喜而作。
作者:陈良
雏鹤嘤嘤乔木,菲波细细轻吟。
有朋远自伴瑶琴。
文章千古韵,洙泗荡韶音。
瞻彼猗猗淇竹,切磋磨琢文心。
举杯三尽意难禁。
一帆归去后,思念满山林。
沁园春•记温哥华文学周研讨会并致美国师友
作者:冯玉
仲夏时光,菲河波缓,连雨新晴。
正柴门院落,好风和畅,修篁幽茂,芳草凝青。
美酒盈樽,鲜花绕座,恰恰娇莺深树鸣。
迎嘉客,出屏中云上,俊逸娉婷。
首创文学周名,引海外作家俱践行。
感瑞琳顾问,擎旗呐喊,宗之会长,立马刀横。
施玮书房,玉壶采访,倡导文风见性情。
期来日,看美加师友,共谱新声。
后记:壬寅年7月18日,“首届温哥华文学周”圆满落幕。长篇小说《艰难抉择》作品研讨会于17日在加华笔会北素里会所成功举办。此次文学周见到被誉为当代海外新移民文学研究的开拓者、笔会顾问瑞琳老师,以及曾多次在Zoom讲座中见过的著名作家、洛杉矶作协会长黄宗之老师,美国著名作家施玮和华人电视台美才女主持人崔淼淼老师。瑞琳老师睿智大气,写得锦绣文章,予加华笔会以鼓励指导和支持。笔会师友无不敬爱赞佩,深受激励鼓舞。文学周落下帷幕,作家团返回美国。然其带来的文学清风犹在温哥华回荡,如丝竹绕梁,不绝如缕。珍贵情谊亦如清澈甘泉,长润心田。
观月行
作者:张庆辉
壬寅春分前一日,野营武定香水箐,中夜见大月悬天,忽不能寐,思及儿时故里江月,并半生行旅所观之月,聊为长句以遣。
今月白,昔月黄。五十载,月在窗。
在殊乡,在梓乡。月未老,鬓忽苍。
古邑云安山之阳,老榕如盖俯大江。
大江昼夜东下疾,青天有月出沧浪。
舟人渔火风波里,江畔寒浮清泠光。
白玉盘高悬巴岭,大野流华似披霜。
霜披临江桂花巷,霜披临街板壁房。
霜披晒楼并露井,霜披青瓦复青墙。
最是老宅窗裁月,床前疑落帕一方。
帕已旧,梦多凉,人随月看世纷庞。
山月峨眉渝州忆,负笈当时意飞扬。
右江月孤孤同我,蕉林踽踽乡思长。
栖止春城花月好,滇海飞镜共鸥翔。
海上明月升何似,客在琼崖深凝望。
渤澥冰轮转腾际,石友并肩度长廊。
青海道上怀太白,月出云海照苍茫。
日月潭月圆耶缺,拍栏北望久低昂。
长安一片月何在,太息中宵起彷徨。
忽焉出,忽焉藏。忽在水,忽在冈。
忽寄吾思,忽入吾觞。
忽慰吾于独独,忽惬吾在双双。
九霄月永真不弃,万里行来总相将。
今夕天帐地席蛩吟四野不能寐,兀谁对月徒自伤。
今月白,昔月黄。五十载,月在窗。
在殊乡,在梓乡。月未老,鬓忽苍。
五律•巨木
作者:Maggie湄伊
巨木参天起,堪堪可拂云。
高枝缠雾带,老干裹苔裙。
孤直藤难傍,空寥鸟不闻。
年轮层叠下,寂寞与谁分。
七律•随感
作者:雨田
满情怀玉叹京华,梦里乡山别路赊。
酌酒轻吟思故里,斟茶久坐忆寒家。
夕阳林晚鸦争树,春日园新蝶念花。
若得余生无俗事,低头学种邵平瓜。
七律•怅然
作者:雨田
不期何日再相逢,禁足闲居寂寞宫。
千里故园呈梦里,三年病疫记屏中。
他乡苦乐一壶酒,异国豪情两袖风。
接木移花人已老,悠悠万事转头空。
七律•无题
作者:雨田
不见家山又几时,归心疫阻杳难期。
青衫已换非因老,宿愿终求应为痴。
昔日有船多载酒,今朝无句少题诗。
余生闲却操劳手,独坐寒江垂钓丝。
七律•小暑
作者:雨田
温风满院欲思凉,暑气初生觉日长。
阵阵蛙声鸣柳浪,绵绵燕语绕雕梁。
依窗秉烛星光暗,酌酒贪杯口齿香。
随意翻书情自适,清茶一道苦先尝。
永遇乐•游黄花城水长城
作者:薛文志
碧玉山间,长城入水,潭静峰伟。
逶岭盘龙,连天台阔,好汉高巅会。
白云触顶,轻风扑面,古树遍坡幽翡。
目窥处,青蛟摆尾,穿越断崖垣瑞。
黄花城外,灏明湖畔,塞外江南萋斐。
怪石泉溪,三珠潭累,古道蜒弯缀。
情人醉女,迴峰紫翠,半岛湖心浪畏!
京都北,清河九渡,铁关守卫?
芳草渡•踏尘适俗恼难休
作者:随爱飘游
踏尘适俗恼难休。情生绪,酒浇愁。
邀杯寻醉共谁谋?
杯中影,如钩月,挂西楼。
低首处,径林幽。抒怀心静禅修。
云烟散尽自无求。
天晴朗,水清澈,始闲悠。
叠萝花•老友夏季烧烤
作者:秀玉
三载疫情拦,几样烧制。寻约随行逸情起。
荫高林密,袅袅枝头鸣砌。
轻歌和语笑,怡情醉。
火旺肉香,枝垂烟紫。小坐披襟纸牌戏。
转蓬他域,发白共花开蔽。
忘机身少事,神仙子。
七绝•小雀
作者:冯瑞云
小雀身披百纳衣,枝头小唱透纱扉。
悠扬婉转萦香寐,胜似雄鸡唤早晞。
七律•七七事变有感
作者:晚秋
又逢祭奠泪悲伤,耻辱重温痛断肠。
倭寇淫威疆土霸,中华抵抗国权丧。
神州百姓遭涂炭,赤县河山受祸殃。
今日三军皆劲旅,一声号令斩犲狼。
七律•铭记国耻
作者:清泉映秋月
血染中华寇入侵,卢沟晓月泣英灵。
倭虫蟹性休泯灭,狗肺狼心在复魂。
亮剑神州云宇镇,磨刀陆海太空平。
炎黄莫忘沉沦日,我愿捐躯为国宁。
离亭燕•又添新愁
作者:李抗
疫事无期愁累,应付力微惊畏。
都信疫苗添抗体,数字骇闻崩溃。
口罩令难除,他国也传瘟唳。
刚说空航新瑞,随报票钱奇贵。
或许亦能强振笑,有望总还陶醉。
尽日依窗厨,故里天涯凝对。
满江红•七七沉思
作者:李抗
七七沉思,民族耻、忠魂洒血。
贼倭寇、犯吾华夏,恶行绝灭。
英勇男儿齐奋击,疯狂鬼子穷凶竭。
不能亡、振怒了龙人,同仇伐。
艰八载,仇方雪。新中国,军防彻。
落后将挨打,奋争前列。
警惕常怀顽敌在,严防不懈群情发。
看神州、处处换新天,寻超越。
************************************************************
新诗
传神
——观笔友老四的四月摄影作品有感而作
作者:叶虻
我不禁赞叹这瞬间的捕捉力
像无数失散在旷野的花朵重新聚集
光和影的摇曳 细节依次地绽放
叙述中的美学 在你的镜头中定格
躁动和不安 喧嚣和迷惑
你不需要给予尘世一个答案
你只需按下快门 让一个人身后的故事
更具有说服力 而不是屈从压抑的生活
我钦佩这种饱满的热爱 执意的热忱
迷茫的路径不期待点拨 指引
艺术就是盲从于自己的内心
一种拒绝被混淆 被忽视的力量
传神是一种所有表达之外的表达
在你镜头的索引下琢磨 意会
感染力是月光 既不炽烈也不黯淡
而是一种浸透 和梦境恰好浑然一体
星光落尽处
总有思念侵入骨
万里遥远的那些如歌岁月
春光是否依旧温暖
温暖如初
那遍地的春天的花夏天的绿荫
以及那流淌的小河水
还有记忆里
抹不去的柔软
年年春来夏至
岁岁花开草长
入梦的
总是那些刻在骨髓里的一路风雨
故乡越来越远
故乡越来越近
为何每次月圆时
总有太多莫名的情绪
夕阳的褒奖
作者:Maggie湄伊
那些石头堆砌的历史
在岁月百般摧残之后
仍可以,留下磨损的故事
被有耐心的后来人
一片片拼凑起来
可是被捡走故事的石头
不知道他们的使命已经完成
依然倔强地伫立着
让风替他们呼号
生怕辜负了,那些曾经
摩挲在他们身上的手
夕阳怜惜这笨拙的执拗
便在黄昏时刻给他们褒奖
亲手抚过每一道轮廓
再赐予,金色荣光
六月花
作者:Cecilia 松子
慢慢的 日子随风而去
花开花谢从不问季节
虽然这是个阳光明媚的过程
在泛香的六月 我们行走在诗的夜
湖深蓝 青山倒影
不知名的或有名的花草葱茏
天空在思念及怀念中落下影子
落下满满的惆怅
芳菲在胸口泛滥暗香
远方的你 是否如旧
那一杯女儿红
期待的归程
六月 现在及未来
我的诗歌始终走不出
走不出遇见的曾经
春花秋月何时了
唯有念
夏夜
作者:海澜
走进暮色
已是夏天,又是一个夏天
一排排房子沿着地平线下沉
闪烁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
却永不熄灭,这里远离城市的夜灯
人流,和车影
从冬天的白雪
到此刻浓荫,还会有秋黄
季节从不曾迟到
他们慢慢走着,在某个拐角
不知是谁先停下,另一个也跟着停下
看向逝去的路,和光线
时间过隙,无需对白
又望向彼此,似乎对于他们
一切都没有变,还是原来的样子
但又好像什么变了
变得沉默,会被时间磨砺的一切
无需再验证
向内的路,眼前的世界似乎不再清晰
走下去
走向路的尽头,走向夜的虚空
浩瀚,莹白的地平线
追月
作者:水木清华
流水如银 静悄悄
思念成霜 白茫茫
一个追逐神秘的向往
一汪冰清玉洁的倾诉
心思如许 柔波荡漾
故乡 他乡 当年
那一步 那一个脚印
是蝶儿探出蛹的颤颤的须
嗅一嗅 宇宙花香
五十三年
人类孱弱的翅膀
在阴晴圆缺中
展开 丰满 坚强
故乡红灯笼
作者:索妮娅
一天比一天苍老的故乡
脸上的皱褶刻满划痕
它用一条河水的叹息
向我诉说
日夜流淌的伤悲
它有一山开满的花树
告诉我梦中情人的祈盼
他稍来话语让我回家
恩爱中,侍奉风烛残年的亲娘
我骑着古道西风瘦马
看玉门关外大漠风烟飘直
回首故乡长河落日
烟雨中苍茫浩渺凄迷
故乡高墙内
大红灯笼高挂
一行孤雁,在云天中
低鸣着飞离
朦胧的爱
作者:晚秋
那年跳着青梅竹马的舞蹈
唱着两小无猜的歌谣
十岁一起上山剜野菜
十二岁牵着手儿在操场上跑
十四岁说话脸红声小
十六岁更是陌生了
上中学走在家乡的田埂路上
擦肩而过无意碰到了她的腰
少女肌肤的芳香啊
熏得我心中狂跳
回过头看了她一眼
她也正红着脸向我偷瞧
四只眼睛相视的一刹那呀
一股股电流在胸中燃烧
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革命
我们离开了学校
她更是随父母远走他乡
从此一别呀
消失了初恋的美好
还记得临走的头天晚上
她让小妹转送我一支钢笔
还有一张纸条
上面写着一个美丽的“心”字
后面一串省略号
二十年后回乡的路上
天赐良机遇见她
怔了一下后
给了我一个温暖的拥抱
她大方拉住我的手
摇了又搖,笑了又笑
一串热泪挂在眼角
重逢的话儿呀
象越野车在公路上奔跑
离开时她大声说
哪天请你喝酒,一定把你喝倒
走过很远又回头喊
把嫂子代上,看有没有我好
然后一阵爽朗的大笑
震的我眼镜差一点掉
荷塘里花灯亮了
作者:朱先贵
荷塘里花灯亮了
照亮了白天
照亮了黑夜
照亮七月火热的风景线
划一叶小舟
从靓丽的莲灯下穿过
轻抚绿色的原野
看蜻蜓落在荷尖
鸟儿荡着秋千
细数水中的鱼儿
回眸的涟漪
扩散着一丝丝浅笑
一缕思绪
满载的乡愁
停泊在绿荷的摇曳中
停泊在蓝色的梦乡
空调
作者:朱先贵
从小暑到大暑
大雨与小雨拉开一道隙缝
听得到
蝉噪,鹅鸣
不能为燥热埋单
看得见
萤火虫,蟾光
还在那不停地拱火
他的背心
汗水将它分成了两半
她的裙摆
燥热让她失去了妩媚
铠甲卫士
初心不改
肩负重责与担当
披坚执锐
策马奔腾呼啸而来
挥臂当空
亮出降温神器
指东打西
指南打北
建立凉爽的新秩序
平定热浪彻底打碎旧世界
幻影溪
作者:艾伦
清风含着甘露
滚过敏感的舌尖
卷起绵长的
情丝
滑过温润的喉
顺流而下
抵达容纳一切的湖
抚摸着层峦叠起的丛林
完成了幻影溪的
初探
一个故事 一段传奇
在温婉的语气中
徐徐展开
太行山的坚韧与顽强
穿越时空
种在了奥克那根湖畔
细品法国的酒香
深谈西班牙意大利的产量
回味加州的浓郁
集大成而萃取精华
迎高人而独创精典
那坚定的目光
那探索的双手
描绘出别具风格的蓝图
幻影溪
顺势而流
匠心
传承
文化基因
经过千日的锤炼
融入到现代的建筑
特色的酒窖
错落的葡萄架
美味的餐厅
还有夜光杯的佳酿里
伴着绵绵入口
回味悠长的醇香
目及之处
满是阳光
迎着八方汇流而来的宾朋
展翅翱翔
幻影溪
正在聚成
大洋
************************************************************
译诗
Lynx-Eyes
By J. Michael Yates, Chinese Translation by Hongyun Chen
山猫的眼睛
作者:叶兹,汉译:红韵
High,
Russet-eyed,
Full of fire
And the scent of green,
Swiftly, drowsily,
She closes about me
As summer spaces
Close about
The last ungathered
Floes of spring.
Tell the stone-eyed Eumenides:
“He vanishes
Into the eyes
Of a great soft-eyed Lynx.”
高高的,
有黄褐色眼睛的,
充满了火的,
有着绿色气味的,
迅速的,迷糊的她
围困了我
就像夏季的空间
围困春天最后一块
未被采集的浮冰。
告诉那有着石头般眼珠子的
复仇/正义女神:
“他在某只硕大的眼神温柔的
山猫之眸子里消失了。”
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
by Leonard Cohen, Chinese translation by Hongyun Chen
与我共舞到爱之终极
作者:伦纳德•科恩,汉译:陈红韵
Dance me to your beauty with a burning violin
Dance me through the panic 'til I'm gathered safely in
Lift me like an olive branch and be my homeward dove
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
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
Oh let me see your beauty when the witnesses are gone
Let me feel you moving like they do in Babylon
Show me slowly what I only know the limits of
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
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
Dance me to the wedding now, dance me on and on
Dance me very tenderly and dance me very long
We're both of us beneath our love, we're both of us above
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
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
Dance me to the children who are asking to be born
Dance me through the curtains that our kisses have outworn
Raise a tent of shelter now, though every thread is torn
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
Dance me to your beauty with a burning violin
Dance me through the panic till I'm gathered safely in
Touch me with your naked hand or touch me with your glove
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
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
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
与我共舞至你那诱人燃烧生命的美丽
与我共舞,穿越恐惧直到我安全地归于你
将我如橄榄枝般高举,做我那归家的鸽子
与我共舞到爱之终极
与我共舞到爱之终极
啊,当不相干的人散去,让我独自欣赏你的美
让我触摸你的一举一动,就像他们在巴比伦一样
向我缓缓展现那局限之外的未知
与我共舞到爱之终极
与我共舞到爱之终极
现在与我共舞至婚礼,让我们一直一直舞下去
舞出柔情万千,舞出长长久久
相知相悦,为爱低伏,为爱升华
与我共舞到爱之终极
与我共舞到爱之终极
与我共舞,舞出爱情结晶
与我共舞,跨越已被我们吻烂的藩篱
搭起帐篷避风遮雨,破破烂烂也无所谓
与我共舞到爱之终极
与我共舞至你那诱人燃烧生命的美丽
与我共舞去穿越恐惧,直到我安全地归于你
用你赤裸的手或戴上手套将我抚慰
与我共舞到爱之终极
与我共舞到爱之终极
与我共舞到爱之终极
【作者简介】伦纳德•诺曼•科恩(英語:Leonard Norman
Cohen)(1934年9月21日-2016年11月7日)。科恩生於加拿大魁北克省韦斯特芒特(Westmount)市,是加拿大极富盛名的创作歌手、诗人、音乐家、和小说家。他的作品主要对宗教、孤独、性以及权利进行探讨。科恩先后获选进入加拿大音乐名人堂,加拿大创作名人堂,美国摇滚名人堂等。
First
Love
By John Clare, Chinese Translation by Sheng Kun
初恋
作者:约翰•克莱尔,汉译:盛坤
I ne'er was struck before that hour
With love so sudden and so sweet,
Her face it bloomed like a sweet flower
And stole my heart away complete.
My face turned pale as deadly pale.
My legs refused to walk away,
And when she looked, what could I ail
My life and all seemed turned to clay.
And then my blood rushed to my face
And took my eyesight quite away,
The trees and bushes round the place
Seemed midnight at noonday.
I could not see a single thing,
Words from my eyes did start —
They spoke as chords do from the string,
And blood burnt round my heart.
Are flowers the winter's choice
Is love's bed always snow
She seemed to hear my silent voice
Not love's appeals to know.
I never saw so sweet a face
As that I stood before.
My heart has left its dwelling-place
And can return no more
如此突然如此甜蜜的爱
在此时之前从未击中我
她的脸像一束綻放的甜蜜花朵
我的心完全被她偷走
我的脸色变得死灰
我的腿也拒绝行走
她秋波一瞥,我理智顿歇
我的生活我的一切好像都成了泥土尘埃
接着全身的血液往脸上冲
将我的视力全夺走
眼前立即地暗天昏
周围的树木模糊一片
我连一物都不能分辨
虽然要说的字句从我的眼里涌现——
它们好像是从乐器上发出的和弦
血液围绕着我的心脏燃烧
难道花儿是冬季的选择吗?
爱之床雪一样冰冷?
她似乎听到了我沉默的声音
答案并非爱的诱惑所知
我从未见过像我面前
这么撩人的脸盘
我的心已经离开了它的居所
且再不能返还
乾旱季节
作者:非马
Dry
Season
By William Marr
连影子
都被晒得瘦骨嶙峋
胸前飘着的几根胡须
也疏落焦黄
没有露水润喉
鸟儿不再来窗前
叽喳
扰人清梦
挑拨灵感
握着一枝乾涸的笔
诗人眼睁睁瞪着
空无一物的
天空
别期望
这样的日子
会有喜极而泣的
雨
even the shadows
are dried to the bone
their whiskers sparse and brownish
with no dewdrops to moisten their throats
birds won't come to the window
to chirp
to waken dreams
to inspire
holding a dried-up pen
a poet stares at the blank sky
where not a single trace of cloud
is in sight
don't expect
tears of joy
anytime soon
有一句话
作者:非马
Words
Not Said
By William Marr
有一句话
想对花说
却迟迟没有出口
在我窗前
她用盛开的生命
为我带来春天
今天早晨
感激温润的我
终于鼓足勇气
对含露脉脉的她说
妳真 ......
斜侧里却闪出一把利剪
把她同我的话
一齐拦腰剪断
there was something
I wanted to tell the flower
blooming before my window
she brought me spring
this morning
full of warm gratitude
I finally gathered up courage
and began
“you sure are
..."
when suddenly a pair of scissors
sticking out from nowhere
snipped both my words
and her
Time’s
True Face
By Jibei
时光之真相
作者:寄北
Time manifests itself in the running water
From high above
it waterfalls straight down
Its power destructive and unstoppable
In the low
it gently flows and nourishes
Making you and me wither away
Making you and me live and grow
时间于流水中露出真相
在高处飞瀑直下
摧枯拉朽之势不可抵挡
在低处温温顺顺地滋养
让你我愁红惨绿
让你我花红柳绿
听鼓
作者:沈家庄,英译:黄韧、黄柯叆娜
Listen
to the Drum
By Jiazhuang She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Mark Y. Wong & Anna K. Kelly
又是端午
鼓声响了!
角棕艾虎菖蒲的故事
在我每年
五月五的倦容里
听着端午节龙舟竞渡的鼓声
沉睡
沉睡着我的梦
看着楚大夫踏着大浪
蹀躞走来……
我呼唤你:三闾大夫——
你的名字
在我嘴里
怎么这么这么苦涩哟
嘭—嘭—嘭……
像啄木鸟敲病树
又像山寺中老衲敲木鱼
更像命运之神在敲门……
都不是啊!
是鼓声呼唤你的名字
——楚——大——夫!
像我嚼着苦艾叶叶
在苦苦地呼喊
——嘴巴好苦好苦……苦苦地
心也是:
苦——苦——苦……
这鼓声
从童年
一直听到生命垂暮
像听到呼唤
我的亲兄弟
我的好老师
却不能与你同醉啊
楚——大——夫!
嘭—嘭—嘭……
我听着
君山上的娥皇女英也都听得不耐烦了
头发白了又青 青了又白
菲莎河谷的睡莲花
据说种子是从洞庭湖漂来的
从你沉江的汨罗 漂来太平洋之西
开了又萎 萎了又开
一直听着这端午龙舟争渡的鼓声啊
嘭—嘭—嘭……
楚!大!夫!……
这鼓声
我在温哥华
也听得真真切切
听得我热血沸腾啊
楚大夫!
It's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drum sounded!
The story of horn brown mugwort tiger calamus wrapped with sweet rice
Every year
I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moon
Listening to the drums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Dragon Boat Race
Sink into sleep
Sleeping in my dream
Watching Chu Daifu stepping on the big waves
Approaching with his dance
I call you: Sanlu Daifu ——
Your name
In my mouth
Alas! so bitter!
Knock-knock-knock...
Like a woodpecker beating down on a sick tree
And like the old Buddhist monk knocking of the wooden fish in the
mountain temple
More like the god of fate knocking at the door
No, no!
It is the drum calling for your name
—— Chu —— Dai ——
Fu!
Like I chew on absinthe leaves
Shouting hard
—— mouth is so
bitter...... bitter
The heart is also:
Bitter —— bitter —— bitter............
The drum sound
From childhood
Tile my ending years
Like hearing a call
My brother
My good teacher
But I can't be drunk with you
Chu —— Dai —— Fu!
Knock-knock-knock...
I listen to
Ehuang and Nvying on Junshan Hill are also disturbed
Their black hair become grey, from grey to black
The Sleeping Lotus in the Fraser River Valley
Seeds are said to have floated from Dongting Lake
From the Miluo River,
Drift to the west of the Pacific Ocean
Open and withered, withered and open
Have been listening to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dragon boat drum
ah
Knock-Knock-Knock..
Chu—Dai--Fu……
This drum sound
I'm in Vancouver
It also sounds so clear
Making my blood boiled,
Ah!
Chu Daifu!
【译者简介】黄韧(Mark Y. Wong)祖籍中国赣南安远县。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博士后,中山大学文化人类学博士,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MBA。研究方向:文化产业、民间文化、客家文化、海外民族志。
Anna K. Kelly (黄柯叆娜) 老家加拿大卑诗省乔治王子城。加拿大卡尔顿大学文化人类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濒死体验、民间信仰、文化产业。
************************************************************
诗歌朗诵
夏雨
作者:艾米莉•狄金森,翻译并朗诵:靖莲英
一滴雨,轻轻落在苹果树上
又一滴雨,飘向屋顶又滑落长廊
雨滴成群,叮叮咚咚亲吻着房檐
奏起欢快的歌儿,惹笑了山墙
雨滴汇聚,成溪水流淌
流进大海,溅起水花朵朵,阵阵波浪
夏天的雨滴打在我的心坎上,让我翩翩浮想
似珍珠般圆润的雨滴,做我的项链该有多么漂亮
夏雨清洗着尘土飞扬的街巷
让鸟儿的歌声更清脆响亮
就连倨傲的太阳也抛掉草帽
与果园里待熟的果实一同高挂着亮相
清风微拂,和着远处幽怨的琵琶吟唱
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欣与希望
一面旌旗在东方招展,飘扬
一个盛大的游乐会,即将开场
音频链接:夏雨
未选择的路
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朗诵:赵淑香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音频链接:未选择的路
【作者简介】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一1963)是在马萨诸塞州劳伦斯上的中学,也在达特第斯学院和哈佛大学读过一段时间。获得诗名之前,弗罗斯特时而务农,时而到中学教希腊语和拉丁语。他的第一部诗集出版1913年。1916年后,他一直在著名学府任职,通常的身份是“住校诗人”。弗罗斯特的诗歌备受喜爱,原因之一是未受过多少学校教育的人都看得懂。
融雪之夜
作者:林莽,朗诵:邢虹
雪
渐渐退向房屋的背阴处
白茫茫地
划出一道道寒冷与温热的痕迹
拉上厚厚的窗帘
生命退缩到自己的角落
一幅画
一个孩子轻轻地掀开海的表面
寻找那位首先点燃了烛火的人
这宁静的幻想
充满了灼热的渴望
你就是那个孩子
来自一个遥远的下午
穿越时间的隧道
摇响月夜的白银
仿佛整个世纪都在静静地期待
它的到来使落满枝头的雪顷刻崩泻
一片洁白地裸露
一片雾
漫长的以往突然皱缩
成为一片小小的回顾
这融雪的夜晚
不是每一所房子里都能听到垂落的水声
透过彼此设置的心灵羁绊
我渴望赤裸、金黄而成熟的热情
生命如飘落的雪
在温热的化解中感知了自己的选择
音频链接:融雪之夜
【作者简介】林莽,著名诗人,朦胧派代表诗人之一,河北徐水人。历任北京第八十七中中学教师,北京经济学院教务处科长,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文学部副主任,诗刊社副主任,副编审。中国诗歌协会理事,北京作家协会理事。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林莽的诗》,《我流过这片土地》,《永恒的瞬间》等。
终南别业
作者:【唐】王维,朗诵:寒子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音频链接:终南别业
寿阳曲•烟寺晚钟
作者:【元】马致远,朗诵:遛达的七七
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人静。
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禅定?
音频链接:寿阳曲烟寺晚钟
寿阳曲•渔村夕照
作者:【元】马致远,朗诵:遛达的七七
鸣榔罢,闪暮光。绿杨堤数声渔唱。
挂柴门几家闲晒网,都撮在捕鱼图上。
音频链接:寿阳曲渔村夕照
渡易水
作者:【明】陈子龙,朗诵:沈家庄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音频链接:渡易水
西江月•落日西飞滚滚
作者:【明】杨慎,朗诵:景晨
音频链接:落日西飞滚滚
************************************************************
诗词吟唱
春风吹来的地方
词、曲:郭菲,演唱:尹瑮,编曲:郭菲、钱金华,制作:钱金华
音频链接:春风吹来的地方
小雅•天保
词:《诗经 •小雅》,曲:王伊
音频链接:小雅天保
【作曲者简介】王伊,首都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中国语文报刊学会吟诵教学法专委会理事,全国吟诵名师。师从首都师范大学徐健顺教授学习吟诵。追随中央音乐学院古琴教师、青年古琴演奏家赵晓霞女士习琴十年有余,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风华国乐、巅峰音乐会、百家讲坛、中华长歌行等栏目录制。现致力于文人琴的研究,旨在将古琴与吟诵完美结合,再现古代儒士之风采。
相爱到永远
词:钱金华,曲:李建昌,演唱:邓新华,制作:钱金华
钱金华
邓新华
音频链接:相爱到永远
寻找
词:白牛,曲:陈天仁,演唱:白牛,制作:钱金华
音频链接:寻找
(保留所有作品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图片与文字源自网络。)